师资队伍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学团队 >> 正文
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
日期: 2024-02-19 21:09   来源: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浏览量:

2018年9月30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表彰省直单位、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省管企业“担当作为好干部”“干事创业好团队”以及全省城市社区“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的决定》,对全省49名“担当作为好干部”、50个“干事创业好团队”、38名“担当作为好书记”、40个“干事创业好班子”进行了表彰。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被评为“干事创业好团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是一支年轻有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疾病溯源与防控研究队伍。团队围绕“大健康”理念,主要开展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感染免疫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研究工作。目前,团队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先后于2016年入选“病原生物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017年入选“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发传染病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新发传染病溯源与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一、政治过硬,坚强有力,充分发挥团队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于科研团队的党组织建设已成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的新载体。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关键是将党建工作落实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环节,发挥团队的战斗堡垒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一直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团队”工作,统筹兼顾业务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围绕科学研究任务开展党性教育。针对实际,利用间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在提升教师素质、强化服务地方经济效果上下功夫、见成效。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开展组织生活,把党建组织工作与科研工作部署结合起来,化整为零、见缝插针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组织生活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团队先后被评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优秀科研团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团队。

团队现有中共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2名,其中史卫峰教授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作为党代表参加山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并建言献策。李群伟教授自1992年加入监测西藏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科研和医疗团队,每年至少一次赴高原工作,最多的一年赴高原4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94天,至今入藏20多年,他所在的流行病学考察组,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预防材料。

团队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团队成员张振杰博士自2016年担任病原生物学党支部书记以来,把支部建设和科研团队党建工作作为自身主要任务来抓,力求当好支部的带头人,积极沟通、协调并督促完成学院党委交代的各项任务,2018年7月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周宏、李娟两位博士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定期进行党课学习和思想汇报,2017年7月两人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二、牢记使命,奋进务实,服务“健康山东、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目前我国、我省重点传染病发病数量依然较多,新发传染病传播风险依然严峻,慢性病上升趋势明显,大健康格局尚未形成。

2013年以来,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克服困难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开展禽流感病毒科研合作,其中两项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杂志《Lancet》。另有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杂志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教育厅等进行了报道或转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团队所在高校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知名度和科研水平,也提升了山东省病毒性传染病的科研水平。2015年7月17号和6月15号,大众日报和泰安日报分别以《破解病毒家族进化史》和《病毒基因密码破译者》为题介绍了史卫峰博士的事迹。2015年1月,团队负责人史卫峰教授受邀参与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埃博拉病毒科研攻关团队,全面负责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这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作为国内唯一地方高校再次参与国家重大传染病疫情科研攻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5月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史卫峰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排名第二。该研究成果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正确的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切断其传播途径,降低人感染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年6月,大众网发表了题为“深入西藏开展工作20余年,换粮实验成功“消灭”大骨节病‒李群伟: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一肩挑”的报道,介绍了团队成员李群伟教授在西藏防控大骨节病的事迹。自1992年加入监测西藏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科研和医疗团队,他所在的流行病学考察组,跑遍了西藏50多个县,遗憾的是没有收集到一点关于大骨节病的数据。只能召集队伍凭经验制订防治方案,但专家组出现意见分歧。有的支持搬迁,有的支持补硒,李群伟建议换粮,把青稞换成大米。卫生部提出三个实验全部进行试点,经过李群伟积极争取,大部分资金用于换粮实验,实践证明,他的主张是正确的。大骨节病主要发病于儿童生长发育期,经过3年的换粮实验,这一举措使得当地的大骨节病检出率实现大幅度下降。2005年国家对这三个实验项目进行验收,结果显示换粮效果最好,得到国家认可,在西藏39个县全面推广。李群伟教授的研究成果保障了数百万儿童的健康,确立了在大骨节病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三、特色发展,砥砺前行,潜心疾病溯源与防控研究。

自2013年起史卫峰教授带领团队从事突发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和媒介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对象包括甲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和媒介昆虫以及病因未明疾病等的研究。截止2018年6月,团队已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篇(以第一、并列第一、通讯作者发表4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30,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200余次。团队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目前团队已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立起国内领先的病毒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可以分析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序列、转录组、大数据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校纷纷前来合作,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大大地提高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全国的知名度。

团队还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立了面积超过600m2、仪器设备国内一流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2实验室),P2实验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的一个亮点。2018年华大基因投放到实验室一台高通量二代测序仪(BGI-500)通过调试并运行,拥有包括GE蛋白纯化仪、GE化学发光仪、BD流式细胞仪、ABI荧光定量仪、核酸自动提取仪等总价值超过1000余万元的设备,同时实验室还建立了SPF级小鼠的IVC饲养系统。

计算和科研两个平台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带动作用。2017年由史卫峰主持的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病毒网络化监测和溯源技术体系研究”子课题(经费529万)已经启动,2018年顺利完成项目推进会。201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带一路”传染病防控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东非、中亚和东南亚等区域重要传染病防控关键保障技术研究,课题共设3个子课题,史卫峰为子课题2的牵头人,负责中亚传染病防控关键保障技术研究。该课题为定向委托项目,已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两轮评审,待科技部发文启动实施。

除了科研工作,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史卫峰教授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积极申报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2015年初,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申报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山东省首个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史卫峰为专业负责人。目前该专业已招收第一批学生30人。

四、开拓创新,刻苦攻关,积极开拓病原生物学研究新局面。

目前团队分三个科研方向:分子病毒学、传染病媒介生物学和传染病流行病学。团队科研整体立足于医学与健康产业需要,以传染病媒介生物防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国际发展趋势为牵引,综合优化整合学科资源,解决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问题,逐步提高了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团队科研竞争力,目前学科总体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方向或内容争取跻身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

分子病毒学方向在史卫峰教授的带领之下,实验室已建立国内领先的病毒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依托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团队合作,2013年至今课题组先后参与了埃博拉病毒、我国新发的各种新型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输入性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寨卡病毒、裂谷热病毒、黄热病毒等各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领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病毒网络化监测和溯源技术体系研究”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2011年至今已发表SCI源期刊论文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00,其中研究成果以并列第一作者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Lancet》,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和泰安市青年科技奖各1项。

传染病媒介生物学方向在张忠教授带领下主要从事蝇类的生物防治、蝇类携带病原体检测与传播风险评估、腐生昆虫肠道细菌的资源化利用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各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项目各1项。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报专利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首位研究人员张忠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曾于2009年获第九届泰安市青年科技奖,2015年获“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泰安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传染病流行病学方向在李群伟教授带领下,在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积累并具备了足够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地方性肱骨短小症致病相关基因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黄绿青霉毒素与克山病发病关系研究)、省部级科研课题(如西部地区大骨节病科学考察及现场防治、真菌毒素DON与骨关节炎发病关系研究等)等各级别科研项目近40项,获得上级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包括省级奖励2项。目前团队成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邢薇佳博士主持“病原生物学”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项目(2016-2020,1000万元),其中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首位研究人员李群伟教授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3年李群伟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甘当医学科技战线上的“孺子牛”。

2013年3月,我国确诊世界首例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史卫峰立刻联系了中科院的雷富民研究员,并赴北京参与了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在北京期间,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3点钟,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将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序列与宿主生态学信息相关联,史卫峰及其合作者对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溯祖分析,提出其最可能的来源为家禽,尤其是鸡,而并非之前研究报道的野鸟。他提出的这一观点,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他作为并列第一作者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Lancet》,影响因子高达39.06。这一研究成果为制定正确的H7N9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切断其传播途径,降低人感染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3年12月,我国确诊了首例人感染H10N8禽流感病毒的病例。掌握了H10N8的相关信息,史卫峰立即放弃春节假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春节当天还在修改论文。2月5日(正月初六),他联合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翟副研究员向《Lancet》投稿一篇Correspondence。目前该文已正式发表,他为第二作者。在这篇Correspondence里面,基于对H7N9和H10N8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以及上述两者与禽源H9N2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提出了携带H9N2禽流感病毒的家禽(特别是鸡)是新型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的孵化器。并建议加强我国家禽养殖、运输和活禽市场的管理和监控,这对于预防和降低人感染禽流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的同志们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孜孜不倦地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因流行病学领域耕耘,坚持创新,永不停步,刻苦钻研,不懈努力。以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积极投身所从事的病原生物学研究事业,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团结和激励着周围的医学科研工作者,百折不挠,永不放弃,锐意进取,把个人目标同医学发展相结合,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同发展,为实现国家大健康理念不断做出应用的贡献。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27497号

联系方式:ggws@sdfmu.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6699号 电话:0531-59567833